有回演讲结束后的提问时间有人问了:“请问老师,哪一种葬最环保?”这道题目显而易见就是陷阱题,于是我反问:“你觉得电动车跟汽油车哪个环保?”
[启动LINE推播]每日重大新闻通知
假如完全不经过科学验证,单凭平日所接收的环保观念而直接回答问题,那么这两道题目的答案就是:“树葬海葬最环保”、“电动车最环保”,然而真相真的是如此吗?有得必有失,有失才能得,环保不一定十全十美,而所谓的不环保也并非十恶不赦,大家不妨回头看看历史,昨是今非、今是昨非的案例比比皆是。
咱不逃避,实打实的面对问题:“到底哪一种葬法最环保?”正确答案是:“天葬”。想想,多美好的境界,将死者的肉体变成秃鹫的餐点,不浪费一根柴薪,不占用一寸土地。听到天葬或许你忽然清醒了,睁大眼睛问:“那不是藏区才有的吗?台湾哪有可能这么做?”
答案就在这儿:“任何葬法都是因应当地的既有资源、地理环境、风俗民情而产生的。”假如硬要把不适合的习俗搬到家里来,那肯定会显得绑手绑脚。
海葬、树葬不像影视电影中浪漫
有位朋友事亲至孝,遵照父亲遗愿采取海葬。父亲丧事圆满后他将父亲的骨灰研磨后装袋“放着”,为啥放着?
嘿~~你以为一艘船就载你一个啊?你以为天天风平浪静等人去海葬啊?好不容易耗了三个多月接获通知可以出海了,拿着那包油纸袋装着的骨灰上船,一路晕船,到了海标点听从交代把整包骨灰丢下海,然后再一路晕船回来⋯⋯。
纳闷了,原本期待遨游大海的浪漫呢?朋友问:“偶像剧不是都把骨灰洒向大海,还可以说几句思念的话,怎么会连油纸袋一起丢进海里?很不浪漫很不环保ㄟ⋯⋯”我说:“电视不要看太多,会影响智力!”
后来朋友的妈妈死了,既然海葬会晕船又不浪漫,这次就用树葬,此时眼前浮现了漫天飞舞的樱花以及黛玉葬花的影像,浪漫啊!到了树葬区工作人员早已在地上挖了个不深不浅的洞,用手一指:“倒进去!”骨灰倒进去后工作人员在上头覆盖泥土,然后收工闪人。
朋友问:“阿不是会有玫瑰花瓣铺在上面?偶像剧里还有现场演奏大提琴⋯⋯!”我说:“你明天再来看看,运气好的话你会遇到野狗在上面尿尿,也挺浪漫滴⋯⋯!”
目前大家对于树葬与海葬所掌握的资讯来源有三处:其一是政府部门的宣导。其二是电视与电影剧情演出。其三是听说与想像融合后的憧憬。
海葬、树葬的文化由来,本意根本被误用
事实上原始的树葬与海葬并不是为了环保而产生的葬法,这是从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而且与环保无关。
现在惯称的“海葬”是因为必须搭船出海把骨灰抛入海中所以才称为海葬,可是并非每个地方都有海啊,因此以前并不是叫做海葬,而是称为“水葬”。
再者水葬并非将骨灰洒入水中,而是把尸体背到河边后予以肢解,然后投入河中喂鱼。以前水葬是属于较为卑贱的葬法,一般是用于夭折的孩童或是死于传染病的贫民。
至于树葬这个名词更是被误用了。树葬以前被游猎民族所使用。比如说一群猎人进入深山林内打猎,这一次入山可能三个月或半年后才回家,而在行程中猎人可能因为生病死亡或者被野兽咬死,甚至因其他意外死亡,同行的人不可能放弃打猎行程而特地把尸体送回家,也不可能带着尸体往前走。
此时猎人们会找棵大树,在树杈上用树枝搭筑平台,然后把尸体放在平台上。有的连平台也不搭,直接将尸体悬挂在树上。这些尸体在树上腐化后等回程时再把骨头取下掩埋或带回给死者家属,这就是所谓的树葬。
“葬”这个字很有意思,上头是“草”,下面也是“草”,中间的“死”代表亡者,由此可知古代是把死者遗体放在草堆上,然后再覆上一层草,这是最环保的自然葬法。
哪一种葬法最好?从台湾葬法的演进谈起
咱再回到现今来省思台湾的葬法。早期台湾100%采取土葬方式,那个年代的子女胆敢把父母亲送去BBQ肯定犯了十恶不赦之罪。但是请问土葬就真的不环保吗?美英这些国家不是都用土葬吗?难道他们就是落后国家吗?
慢慢地台湾人口多了,寸土寸金,活人与死人争地,套句俗话说:“慢死拣无好地理”,于是政府开始推动火化进塔,十年、二十年过去了,火化成了主流,现在的子女坚持土葬反而被讥为跟不上时代。
时代继续进步,一座一座的灵骨塔成了“视觉公害”,很多人打拼一辈子也买不起一间房子,因为土地贵了。虽说土地与房价不断上涨,但是人还是一直死,死了总要处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政府又推动了树葬与海葬,再把环保的帽子给戴上,这下子好像用火化又成了环境破坏的凶手。
或许再过一段时间发现海洋被污染了,鱼吃骨灰人吃鱼;又或许发现到公园散步时是踩在先人的骨灰上头⋯⋯!土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那咱就来个嫦娥奔月,把骨灰载往外太空吧!万一外太空的漂浮物数量又多了呢?别急,水星、火星、冥王星、海王星⋯⋯,再不济也还有派大星。
到底哪一种葬法最好?我依然会问:“电动车跟汽油车哪一种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