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亲人离世入土为安,是给亡者最好的归宿。可是,随着国家殡葬改革的逐年推进,人们丧葬理念的转变,及各项生态殡葬条件的成熟,殡葬方式已不再拘泥于“入土为安”,海葬等殡葬方式逐渐兴起,日益受到社会的推崇。那么,逝者亲属如何才能为逝者进行海葬,海葬需要如何办理手续、具体流程有哪些,海葬意义几何?昨日,记者带着诸多问题,采访了市民政部门。
“以前,总觉得海葬是很遥远的事情,没想到这次亲身参与为逝去的亲人进行了海葬,感觉意义很大。”家住余东镇的逝者家属石惠忠,与记者谈及海葬时,颇有感慨地说。前几天,他刚参加我市2020年度海葬活动。
海葬从上海吴淞口出海
6月3日早上6点,石惠忠与其他亲属早早地来到殡仪馆,登上专车,前往上海吴淞口。据市民政局殡葬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没有开通直接进行海葬的通道,我市未在海门港新区开设海葬服务,根据国家、省市相关规定,我市参与海葬需要前往上海出海。历时两个小时左右,石惠忠与家属在市殡葬管理所负责同志的陪伴下,来到上海吴淞口。“这里为海葬活动做好了准备,有仪仗队、有军乐团,还有志愿者服务,很贴心、很体面。”石惠忠说起当天的场景时,倍感欣慰。当天上午9点多,石惠忠及其家属与南通市的20多户逝者的家属,手捧骨灰盒与逝者照片,依次在4名仪仗队员的身后列队,做出海前的各项准备。几分钟后,军乐队奏响哀乐,家属们跟随着仪仗队员缓缓登船。“上船的那一刻,心情格外激动,远比烧纸钱、做仪式等活动要庄重得多。”石惠忠说。来到渡轮的客舱里,石惠忠与家属们倚窗而坐,看着窗外的海景,感慨地说:“把先人安葬在大海里,从此与大海长眠,与大海共存。我们也感到心安了!”待家属们都坐在指定位置后,南通市民政局的负责人主持了海葬仪式,随后渡轮离港启航了。在前往指定的海葬海域途中,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的工作人员,为家属们在轮渡上开展默哀、鞠躬等一系列告别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深切缅怀。过了半个小时,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安排家属们,将黄白菊花瓣与逝者骨灰和在一起,装在专用的骨灰袋中,然后依次排队走出客舱,来到轮渡的一侧船舷,等候工作人员的安排。位于轮渡一侧的船舷,有多个骨灰倾洒专用管道。轮渡停稳后,家属们来到指定的倾洒口,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将手中的骨灰专用袋解开,缓缓将骨灰撒入海中。现场,除了军乐声和风声外别无杂音,让家属们平静地送逝者最后一程。中午时分,海葬仪式基本结束。
申请海葬手续简便还有补贴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生态殡葬的宣传力度,以海葬、树葬、壁葬等为代表的新兴殡葬方式日渐深入人心,但很多人仅停留在“耳闻”的层面,具体的申请办理程序一无所知。尤其是海葬,在不少人看来,颇感神秘。据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负责人介绍,申请海葬并不复杂,每个家庭中有权处置骨灰者,即逝者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可申请海葬,并提交以下材料:经办人身份证、户口簿;逝者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骨灰寄存证明;经办人与逝者亲属关系证明原件。市民可携带材料直接前往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为逝者办理申请,无需经过镇(街道、园区)、村办理。“只要丧户的家人们商量一致同意实行海葬,我们就会尽全力为他们服务好。”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工作人员说。当前,国家到地方都对海葬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民政部等九部委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葬的指导意见》及南通市《关于实行生态环保丧葬补助的通知》等文件,都对采取海葬的丧户提出了补助的要求,以鼓励他们作出的明智选择。目前,我市对选择海葬的丧户每户给予1000元的奖励性补助。
海葬PK墓葬
前几年就听说过海葬了,但是一直没有给逝者实行过。”家住青海新村的曹炳发告诉记者,虽然他很赞成给先人实行海葬,但让他无奈的是,家人有太多的担忧,让他始终没敢“越雷池一步”。2018年,他的岳父去世,曹炳发就想给岳父实行海葬,他的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妻子那方亲戚的反对。在他妻子那方的亲戚看来,一旦实行了海葬,今后他们祭祀的时候,就没有了“地方”,不知该采取何种方式祭祀,他们注重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而曹炳发和妻子认为,岳父以前是海军,去世后葬于大海,是最能让他“欣慰”的方式了。于是,一家人之间分成了“两派”,也让曹炳发一直处于“观望”中。习惯于传统殡葬方式的市民,大多对海葬一知半解。“没有人给我们宣传过,因为具体的申请条件、流程,都不是很清楚。”市民庞伟告诉记者,他对海葬仅有的了解,就是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获知的,总觉得海葬是“高大上”的新生事物,与普通百姓相隔甚远。记者了解到,很多社区、村在向居民宣传文明殡葬、绿色殡葬的相关知识时,没有对海葬等新兴殡葬方式加以深入解读,让不少群众如听“天书”。“很多村民认为,海葬也是葬,传统葬也是葬,已经习惯了传统葬,何必再去搞看似‘麻烦’的海葬呢。”一位村干部无奈地告诉记者。据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前来为逝去的亲人申请海葬的市民不是很多,咨询的倒还不少,大多处于观望中。
实行海葬将是“大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殡葬用地越来越紧张。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墓地围城”“死不起人”等现象,为避免人们成为“墓奴”,海葬等新兴殡葬方式日渐为人们所接受。海门虽未出现这些紧迫现象,但未雨绸缪,还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规划、建设时,将大量坟头迁至新建的村级骨灰存放室。市民政部门出台了相关办法,要求全市各村新增骨灰存放室按20年容量扩建。但是,从长远看,无论骨灰存放室容量长达多少年,总有放满的那一天,其容量是只增不减。那么,在全市所有的村级骨灰存放室存放量饱和的情况下,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处置如此量大的骨灰?“这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矛盾。”一位基层民政工作者坦言。“要摆脱‘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尴尬局面,海葬今后将会是一个大趋势,无论从节约土地来看,还是从环保角度考虑,都是改变传统殡葬的最好方式,因其已不再占用一寸土地。”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工作人员说,海葬具备的环保优势,也是其受推崇的重要原因,因人体焚烧后产生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并非有毒有害物质,撒入大海后不会引起海洋环境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