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是我国最早开展海葬的城市之一。早在1980年5月19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在青岛举办了海葬。当天,承载刘少奇同志骨灰的专机在青岛着陆,随后在海军101舰的护送下到达指定海域,刘少奇同志的夫人和子女,将手中的骨灰和花瓣,撒向了滔滔不息的大海。
1991年5月4日,《青岛日报》刊登了市民贾延祺“建议将骨灰撒向大海”的读者来信,在群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直接促成了青岛海葬的破冰之旅。经多方协调,1991年10月31日,搭载55位故人骨灰的人民海军“天目山号”登陆舰缓缓起航,标志着青岛海葬正式开始。
1991年到2016年,是青岛海葬的壮大时期。青岛海葬从无到有,海葬规模逐渐增大,从最初每年几十例发展到每年几百例,吸引了全国各地群众来青岛参加海葬。海葬活动固定为每年清明节后、寒衣节前共两次,在码头广场搭建舞台,增加海葬公祭仪式,并配套乐队、鲜花花圈,聘请大学生志愿者等。25年间青岛海葬经历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大规模集中活动安全风险较高、单次海葬撒海骨灰受限、受突发天气变化影响等因素制约了青岛海葬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单一模式的集体海葬,已经满足不了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2016年至今,青岛海葬开始二次变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变每年两次的大规模集体海葬为全年常态化、小规模、个性化海葬形式,成立了由8人组成的海葬专项工作办公室,在市殡仪馆内开辟了一处海葬文化公园,专门用于举行海葬仪式,并从祭文撰写、现场环境布置等方面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
在服务种类方面,除普通集体海葬外,还设有高档集体海葬、4种类型的个性化海葬或根据家属需求定制。
在骨灰入海方式和骨灰容器方面,最早采用纸盒装骨灰,在船尾绑一个铁质漏斗,当船到达预定海域后,家属依次将骨灰从漏斗倒入海中,骨灰由于不能及时吸水容易漂浮在海面上;而后采用泥沙制成的可降解环保莲花坛装骨灰,用特制金属吊笼放入海中,这种方式需要多位工作人员配合操作、效率低,且由于船体的摇晃,吊笼容易倾斜,发生磕碰;2016年研制出带孔可以拴绳的骨灰坛,方便家属自己操作,反响良好。
在合作及辐射范围方面,最早与省内淄博、济南、潍坊、日照等地展开合作,2019年5月,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开展合作。截至目前,青岛海葬已经辐射到国内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域,海葬逝者已达1.8万余人,其中外地逝者2200余人。
在祭扫服务方面,为解决青岛海葬重“葬”轻“祭”的问题,2017年,青岛开展以“让大海带去我们的思念”为主题的首届海上生态祭祀活动,开启了海葬纪念活动新篇章。
在文化建设方面,2017年制作《入海为尊,向海而生》海葬宣传片,2018年制作《青岛海葬——恋海的日子》宣传画册,并在全国海葬文化交流会上作《美丽的青岛,恋海的情怀》专题汇报。
在惠民政策方面,2010年起,青岛为每位本市户籍海葬逝者减免500元;2017年起,为每位本市户籍海葬逝者减免1000元。截至目前,共为1.1万余位逝者减免近780万元。
如今,青岛海葬工作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岛海葬工作将继续为城市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