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由青岛市、呼和浩特市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呼和浩特市首届海葬公祭仪式在青岛举行。伴着60位亲属抛洒的鲜花,装有22具骨灰的可降解骨灰坛被轻轻放进升降架,相继沉入大海波涛中。据悉,此次公祭仪式是青岛市首次跨省开展骨灰海葬合作活动,对于深化殡葬改革发展,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逝者遗愿 响应节地号召
腾鹤、武岳盛表兄弟是昨天从呼市赶来青岛参加海葬活动的。“我们是代表家人来安葬姥姥、姥爷,完成老人的遗愿。”兄弟俩表示,老人是10年前去世的,去世前就有将骨灰撒河或撒海的遗愿,目的就是不给家人增加负担,同时响应国家节地环保的号召。本来老人想把骨灰洒进黄河,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此次呼和浩特和青岛联合举办海葬活动,正好完成了老人生前的遗愿。
今年57岁的张金雨是来青岛安葬二姐的。“我父亲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革命,从小就给我们灌输老一辈勤俭节约、爱国奉献的思想,”张金雨表示,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二姐生前就有捐献遗体和海葬的想法,因为呼市没有海葬条件,所以直到去世后10年的今天,才达成了二姐的心愿。“我也已经签署了捐献遗体的协议,将来也打算用海葬的形式安排后事。”张金雨表示。
“最初孩子还接受不了父亲海葬,最终还是在老人的劝说下,才同意了父亲海葬。”来自呼市的杨润枝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是在6年前去世的,因为孩子在青岛工作,所以早就听说了海葬这种节地环保安葬方式,为了不给孩子增加两地奔波扫墓的负担,所以家中老人决定用海葬的方式安葬逝者。“周总理一代伟人都选择海葬的方式,我们作为普通人,更应该选择环保节约的方式处理身后事,为后代减少负担和麻烦。”杨女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今天共有来自呼和浩特市的60位家属来青海葬22具亲人骨灰,这也是青岛首次与省外城市合作开展的骨灰海葬活动。家属们普遍认为,青岛的海葬仪式庄严肃穆,富有文化韵味,能够满足家属的各类需求。
外地来青海葬约占两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地家属选择来青海葬亲人,我们已经与济南、淄博、潍坊、日照等省内城市开展了近30次合作海葬仪式,海葬逝者960具。”市殡葬管理所副所长田安峰介绍说,这不仅因为海葬这种节地环保的形式深入人心,还因为青岛市开展海葬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服务完善。据悉,目前我市与淄博合作海葬16次,海葬448具;与济南合作海葬5次,海葬347具;与潍坊合作4次,海葬163具;与日照合作1次,海葬2具。
记者了解到,海葬作为青岛市节地生态安葬的主要方式,骨灰撒海数量由1991年的每次十几具增加到后来的每次几百具,每次参加群众达到几千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7655位逝者长眠大海,为国家永久性节约土地300余亩,2010年起共为11025位逝者减免海葬费用775万余元,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近年来,市殡葬管理所进一步完善和升级服务模式,成立海葬工作办公室,打造和成立专门服务团队,从礼仪、形式上进行精心设计和精细化服务,使得海葬服务影响力持续扩大,辐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所有省市,覆盖人群既有普通百姓,也有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青岛当过兵的海军官兵,还有参加边疆建设的老同志及海外友人。
“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各地打来的海葬报名电话。”田安峰介绍说,前几天一名贵州的老人专门致电要求青岛将来为他提供海葬服务。除了合作城市海葬的近千名逝者以外,市殡葬管理所接待安排的各地海葬逝者家属已有2181位,已经覆盖了除港澳台的全国所有省市。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外地逝者海葬的数量已经占据了青岛全部海葬数量的近两成。
下一步,青岛民政部门将与新疆乌鲁木齐民政部门积极接洽,对接海葬合作事宜。届时,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的市民也能够通过海葬公祭的方式寄托对家人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