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于2009年明确提出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动绿色海葬。几年来,环保理念渐入人心,生态海葬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然而,面对几千年“入土为安”的传统民俗文化,绿色海葬的路走得并不轻松。
清明将至,记者在山东济南调查发现,虽然墓地价格连年飞涨几乎超过房价,海葬花费动辄上万元,人们却依然趋之若骛,而环保经济的树葬花坛葬等生态海葬却乏人问津,举步维艰。究意是谁成了推行绿色海葬的“拦路虎”?
墓地紧缺且价格一路高涨
传统的“入土为安”需要大量的墓地。据了解,济南市每年的死亡人数在4万人左右,市区每年约有15000人,这些去世后的市民骨灰多数选择公墓落葬,但公墓用地已日趋紧张,且价格居高不下。上世纪90年代初,济南市最好的双墓穴也不过三四千元,而现在万元以下的墓地已几乎无处可寻。
目前,济南市经山东省民政厅批准的合法经营性公墓有9家,还有9处只面向本村村民销售的公益性公墓。记者一路调查发现,无论是经营性公墓还是公益性的公墓,大部分墓地的均价已经超过万元,报价三四万的墓地已很常见,个别地方还有十几万元的豪华公墓。
位于市区南郊的玉函山安息园是惟一由济南市民政局直管直办的经营性公墓,也是济南市最早建设的公墓,价格相对较低,但目前墓区已经基本饱和,只有零星墓位对外出售。玉顶山公墓的价格从11800元到51800元不等,也已接近饱和。历城区劳动人民安息园的墓穴价格从11300元到36800元不等。以中档墓为主的商河县龙泉公墓价格在14000元左右。双峰山陵园占地近2000亩,目前开发面积还不到十分之一,价格最低的是12600元,最贵的则要10万余元。
经营性公墓价格高,公益性公墓也不便宜。龙泉公墓在网上标示均价为2.38万元,最高一款价格为7.6万元;皇上岭公墓的价格高达2万,福舜园的也在1万元到4万元不等。
墓地价格水涨船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的绿化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增加是一方面原因,据说一位建墓碑的工人日薪就高达400元。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供需矛盾。尽管针对近日“济南现在墓地面积仅够用五六年”的传言,济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负责人解释说,现有合法的经营性公墓墓地面积再用50年没问题,但是,土地资源的匮乏已经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公墓占用的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而且也并非用之不尽,迟早有枯竭的一天,国家民政部和省市的国土资源部门批复土地有限,不可能无休止地开发墓地。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济南烈士陵园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与其费钱费力争抢有限的墓地资源,不如移风易俗,采取科学的丧葬理念和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用地矛盾。”山东师范大学的张海滨老师认为,传统的丧葬文化应与时俱进,急需加大变革步伐。
绿色海葬生态葬“看着挺美”
伴随着哀伤舒缓的音乐,家属们将装有亲人骨灰的可降解坛子放入土坑里,上面植一棵树,或种一片草寄托哀思……近年来,树葬、草坪葬、花盆葬、壁葬、海葬等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接受。
3月28日,在山东福寿园公墓,济南市民政局和海葬协会举行了第三次公益节地花坛葬集体安葬仪式,至此,已集中安葬骨灰50个。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可降解的骨灰坛,深埋于花坛之下,经过一段时间自行降解之后,最终融于大地。58岁的娄大爷父母去世已经20年了,之前葬在另一家公墓,他说现在公墓价格很贵,又占地,只有这种深埋的葬法,才是真正的“入土为安”,自己将来也要选择这种葬法。
海葬已是广为人知的绿色葬法,浙江、广东、辽宁、福建以及山东青岛市等地已推出海葬多年。今年清明,济南市民政局联合济南市海葬协会组织了赴青岛参加海葬活动,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咨询。记者从济南市民政局和莲花山殡仪馆了解到,截至4月3日,已有30多户家庭达成报名意向,其中三家交了相关费用。莲花山殡仪馆的田先生告诉记者,确认参加的王女士是为年初去世的舅舅报名的,也是为了了却老人生前的遗愿。“这位老人的母亲就是在青岛海葬,因此老人的遗愿也是希望能够归入大海。王女士家庭条件不错,知识水平也高,她说愿意为倡导海葬起到示范效应。”田先生说。
毋庸置疑,这些环保经济的丧葬形式看起来很美,“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环保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实行绿色生态安葬的人数也逐年上升。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同传统墓葬形式相比较,绿色海葬依然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面对采访,一些市民虽然表达了对绿色生态海葬的支持,但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家人选择,许多都摇起了头,发出各种议论:“不葬在墓地里好像对先人不够尊重”,“还是选择碑葬有面子些,要不会让人笑话”,“家里再缺钱,也不能缺了这点钱,还是要买个双穴墓,哪怕地点远一点、偏一点都行”。
“入土为安”依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少受访者表示,要改变传统墓穴的形式还比较困难,不保留亲人骨灰和墓穴,好像没有办完亲人的身后事,心里感觉很不踏实。据了解,位于济南市南郊的恭德陵园是最早推出绿色海葬的墓地,2000年推出壁葬,2002年又推出了传统的树葬,但十年来,只安葬300多人。
世俗攀比挡了绿色海葬推广路
世俗观念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环保、节地、花费又少的绿色生态海葬,为何在实际推广中频频受阻?
济南市莲花山殡仪馆的田先生结合咨询登记海葬的情况分析,一般两种人士会热衷于选择生态海葬:一种是知识水平高,经济条件好,易于接爱新事物新现象的群众,会认为尘归自然是更好的“入土为安”,另一种则是家庭生活比较困难,难以支付高昂丧葬费用的贫困家庭,迫于无奈为亲人选择“节地葬”。处于这种人的“中间群体”恰恰相反,他们会更在意家人的感受,照顾不同家庭成员的情绪,难以逃脱世俗的眼光选择传统。
这其中,根深蒂固的“厚葬”观念是一个重要原因。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非老人生前自己选择,否则子女极少会主动选择生态葬。在很多人的心中还有“厚葬薄养”的思想,尽管对父母生前照顾未必周到,但葬礼一定要办得体体面面,风风光光,“攀比尽孝”的社会风气成了移风易俗的“拦路虎”。正是这种追求体面的传统海葬观念,让很多人宁可去高价购买墓地,也不愿意采用更时尚、更简洁的绿色海葬,生怕被人说没面子。亲人归西,遗体或骨灰一定得入土,甚至要选块“风水”宝地,大兴土木,为死者修个像样的“后花园”,这样才算尽到了孝心。
对此,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的王忠武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受几千年的海葬文化影响,一些观念已经在人们意识中根识蒂固,“厚葬”、“土葬”深入人心,墓穴价格再高,也很难挡住世俗的攀比和炫耀。一是有钱人的心理,在父母身后,大操大办,炫耀作为儿女的荣耀感,二是在盲目攀比下,带动形成了一种不好的“炫耀消费”,总想事事高人一头,要推广绿色海葬,就必须让人们彻底摒弃这些陈旧的观念和习俗。许多人将厚葬当成表达孝心的方式,如果看到别人未将其父母厚葬,便背后指责不孝顺,而实际上,老人在世的时候多孝顺点,吃好喝好保障健康和好心情,比身后事的高花费更加有意义。
专家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
从长远来看,绿色海葬、生态海葬,是未来海葬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如何破除绿色海葬发展缓慢的瓶颈?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王忠武教授认为,中国人多地少,不可持续,改革是必然的。但是推行绿色海葬则有个过程,不宜操之过急,要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调节两只手来引导。一方面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帮助人们树立环保观念,但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以去年炒得沸沸扬扬的河南周口“平坟复耕”事件为例,王忠武教授建议,国家有必要根据国情制定一部倡导海葬的“海葬管理法”,我国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多习俗是沿袭以久的,像周口市政府那样,采取强制措施一刀切,不加区分的采取统一行动,自然难让百姓接受。因此,移风易俗也需要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同时,王教授认为,政府应该做到有奖有罚。一是对传统的丧葬方式加以控制,比如占用耕地的话可以通过征税来调节;二是对好的做法在道德上加以宣扬,在物质上加大奖励力度,加大财政投入,采用免费或者大额度补贴等方式,让实行新风者“既有面子又有票子”。“政府倡导什么,限制什么,打击什么,要让群众有个正确的判断。”
对此,济南市一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认为社会应该允许差异化的存在,但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加以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起推广责任。人心攀比是心理问题,难以改变。”
据了解,在浙江、上海等地,一些参加海葬的居民家属都可以领取补贴,少则一两千元,多者可领5000元。济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赵玉辉处长也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济南市切实落实海葬惠民政策,如果困难群众选择基本海葬服务,殡仪馆都提供免费服务。三年来,已对全市4847名困难群众减免基本海葬费用610余万元。为让更多的人选择绿色海葬,下一步,他们也将积极推动政府出台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