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位居住在北海的作家,在其父亲80多岁病故于家乡之后,遵照父亲遗愿,他亲自驾车2000多公里,把父亲的骨灰运到了北海。
该作家本想租一艘海船,载着手捧鲜花的亲人们一同出海,还想请一支乐队登船,然后在哀乐和汽笛声中,老人骨灰伴着鲜花,缓缓地撒向波涛滚滚的大海,让老人回归自然,自由自在地遨游于辽阔海天。不料,当时北海渔民大多迷信,听说租船是举行海葬,无论出多少钱,都不肯租。无奈之中,求助于市民政局。得到的回答是,你带头移风易俗,精神可嘉,但北海尚未推行海葬,所以爱莫能助啊。
于是,作家和妻子二人蹬着水上自行车,驶离海岸千余米远时,从背包里取出两只红布袋子,一袋是父亲雪白若银滩石英砂的骨灰,一袋是五颜六色的花瓣。作家和妻子把花瓣和骨灰搅和在一起,一捧捧地捧起来,轻轻地洒进了大海里。雪白的骨灰,缓缓地沉向海底,五彩缤纷的花瓣,悠悠地飘荡在海面……
作家在写一篇《美丽海葬》好文的时候,结尾处就这样自我安慰说:“推行海葬是种利国利民的大事,我相信,像北海这样美丽的沿海城市,每年举办一次都是迟早的事情。”
过了两三年,一语成谶,就在2013年的10月22日,广西首次骨灰撒海活动在北海冠头岭外海域举行,共有128份先人的骨灰伴随着花瓣溶入大海,回归自然,大大节省了殡葬用地;在后来,2014年10月23日上午,广西第二次海葬公祭仪式在北海举行。来自全区各地的222名逝者的骨灰在廉州湾指定海域“入海为安”……从今年开始,自治区民政厅将北海定为海葬常设举办地,并在重阳节前后举办集体骨灰撒海活动。
我一直认为选择把先人海葬的都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想不到还有学历比较高或思想比较开放的外地人(如开头这位作家)。至于那么多人的骨灰在北海撒海,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经过两年的宣传,更多的市民知晓并开始考虑、接受这种清洁的新型殡葬方式,不管是出于家属的意愿还是先人遗愿。其实,将骨灰进行海葬,这是推进殡葬改革,倡导殡葬新风尚,实行骨灰多样化处理的一种手段,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新事物。
尽管火葬现在已基本普及,但是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市火化率只有20%左右,远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更多的遗体进行的是土葬,而土葬所消耗的资源更多。据统计和测算,全广西每年约有25万具遗体实行土葬,每年约有5000多亩土地被占用,每年丧葬消耗的木材约11万多立方米,每年需砍伐林木的面积约7400多亩。
还有,受千百年来“入土为安”习俗的影响,有的即使火化了,人们还是要置块墓地埋骨灰盒,农村许多地方还会再垒一个坟头,成为火葬与土葬的“混合体”。笔者家族里一老人,老人弥留、回光返照之际,其家人就说如果给老人选择海葬,一定会被家族人的唾沫星子淹死。犹豫之后,家人还是花1万多元给老人买了一块墓地。也难怪,世人总觉着亲人不在了,得安置个地儿,买块墓地把骨灰盒埋了。可是什么都需要钱啊!
海葬的好处,此时此刻就显露出来了。比如,我市有几个墓园:仙人墓园和中华墓园,墓园的墓穴售价都比较高,其中仙人墓园内的每个墓穴最低价格是一万多万元,最高为三、四万元。而百姓公益墓园,统一价格是每个墓穴五、六千多元,价格相对便宜。但是海葬除运输、火化等费用外,基本不用再花钱。为何不选择呢?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骨灰撒入大海,应该到哪里去祭奠亲人?这不,只要是在有海的地方,都能祭奠先人。不然,北海也可以效仿上海做法:在大部分骨灰撒海的同时,保留极小部分骨灰供亲人祭扫。既让人看见后人是个孝顺子孙,又可以宣传环保意识,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做法吗?
著名文坛巨匠臧克家先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海葬给北海的生态殡葬吹来了一缕清风。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据了解,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在逝世后将骨灰撒海,开辟了我国海葬的先河,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还有,美军的军葬除墓葬外,还有海葬。海葬对于每一个参加过美国海军的士兵来说都是很高的荣誉。
现在因城市扩张,人地矛盾非常紧张,高价墓地不断出现,大城市人都说“死不起”,何况小城市?鉴于响应骨灰海葬的人毕竟只是”小众“。为此,笔者希望,北海有关部门要借“2015年全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实机,加强“我们的价值观”宣传阵地的建设,对骨灰海葬这种殡葬方式进行大力宣传,破除死者入土为安的旧习,鼓励移风易俗,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二是全市各位官员以及公职人员,赶紧领会,应积极响应号召,做殡葬改革生态葬法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应通过对这些人宣传教育,鼓励签订海葬先人骨灰协议等;三是北海要进一步出台政策和规定,对骨灰海葬进行支持,切实减轻群众的丧葬负担,进一步推动我市的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大家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