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海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10月31日,青岛举行首次公开海葬,当时使用的是北海舰队“天目山号”登陆舰,搭载了55位逝者骨灰盒150余位亲属。随后的几年,因为没有专门用于海葬的船只等问题,海葬活动一度中断。
据统计,1991年至今28年间,青岛市共举办了59批次大型集体海葬,167批次小型常态化和个性化海葬,16152位逝者长眠大海,累计节约土地300余亩,为节地生态葬作出了突出贡献。
惠民政策方面,2010年青岛市印发《关于实行骨灰免费撒海的通知》:自2010年10月1日起对本市常住户籍死亡居民骨灰撒海的丧属免收费用,免除费用标准为500元。2017年青岛市民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骨灰海葬有关政策的通知》:自2017年8月21日起,将每具逝者的骨灰海葬补助标准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自2010年10月1日起,市政府对本市户籍居民实行免费海葬的惠民政策,已惠及近万名逝者,累计减免费用逾672万元。
2016年,青岛市开始探索常态化、个性化的海葬服务——改大规模为小规模,改单一的一年两季的大规模集体海葬为常态化小规模集体与家庭模式,改单独由组织方提供仪式为家属可共同参与设计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与海洋局就海洋天气海况预报进行实时共享;在殡仪馆内设海葬文化公园,将海葬仪式放在馆内举行;向巴士集团购买专门车辆服务;请专门乐队现场伴奏;筹备海葬宣传片拍摄等等。(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副所长田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