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   关于我们   |   海葬流程   |   海葬知识   |   服务项目   |   活动影像   |   海葬文化   |   联系我们
烟台市东顺海葬服务中心网站开通,愿为广大市民提供最真诚,最贴心的烟台海葬服务,有任何需求请您与我们联系:18660558626!
推荐新闻
航拍烟台:这个夏天,我在...
烟台举行2019大型客滚...
善行:碧海丹心
烟台东顺海上见义勇为志愿...
我市成立海上志愿救护队
海葬知识
张爱玲海葬始末
三亚实施惠民殡葬政策 最...
日本:海葬成时髦
“海底公墓”颠覆传统 美...
海葬 - 国外海葬
国外的环保海葬
海葬,还是树葬都是一种文...
平凡的母亲,伟大的情怀
烟台海葬去哪里办理?海葬...
2025年烟台市独立包船...
海葬对儿女的影响有哪些?...
烟台市海葬纪念园启动暨烟...
烟台海葬怎么办理要多少钱
什么是集体海葬?什么是独...
海葬费用大概是多少?办理...
最佳海葬方式,既简单,又...
骨灰撒海:海上葬礼
海葬都有哪些优点?海葬的...
海葬文化
海葬,将成为一种趋势!
海葬 换种方式告别
首位农民骨灰撒海
海南公墓建设须控制总量 ...
美国海军14日为登月第一...
海南修改《海南省殡葬管理...
海南省民政厅召开东环铁路...
海葬对生者的意义
海葬文化:传承与改革
烟台海葬是怎么样的流程?...
海葬对死者好吗?
海葬自己去撒可以吗?
海葬后骨灰盒怎么处理?
海葬有哪些注意事项?参加...
海葬怎么报名?参加集体海...
海葬需要提前多久预约?
海葬的流程是怎样的?
海葬费用大概是多少?你知...
骨灰撒海里多少钱?你该知...
 

绿色海葬:海葬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发表时间 [2024/7/3] 点击次数 [386]

   海葬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涉及到千家万户并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资源的锐减和环境的恶化,引发了海葬业的一场以解决遗体处理与人类生存环境为核心内容的崭新的革命──绿色海葬。所谓绿色海葬,就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设施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海葬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海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海葬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海葬模式。“绿色海葬”把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海葬改革与管理之中,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势下海葬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中国海葬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绿色海葬的提出
 
  我国海葬改革和海葬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海葬习俗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海葬法治得到稳步推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文化的交融,一些地方出现了与海葬改革不和谐的现象,如火葬区遗体偷埋、骨灰装棺土葬,尤其是海葬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绿色海葬作为充分关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海葬观念和习俗,适应现行的海葬改革和管理,切实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全新的海葬理念,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新兴的海葬理论,也是一个既由政府强力推进又有全民自觉参与、既实现海葬改革确定的社会效益,又充分体现对死者和海葬活动者人文关怀的海葬管理和改革实践。
 
  (一)海葬引发的新问题
 
  1.实行火葬
 
  以实行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海葬改革,从1978年到2006年,全国共火化遗体7157.3万具,每年节省数万亩耕地、百万立方米木材和数百亿元海葬费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不足的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火葬作为一种生物燃烧,是使用能源(电力、柴油、煤炭等)将人的遗体在高温给氧条件下快速焚化的过程。相对于土葬来说,火葬节约森林和土地资源,却消耗了电力、石油、煤炭等能源;火葬能消除遗体细菌病毒等生物污染,减少遗体土葬对土壤、水资源的污染,限制了占用耕地的问题,却又增加了空气污染。我国现阶段火化及消烟除尘设备还比较落后,减少火化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成为推行火葬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006年全国死亡892万人,430.2万人实行了火葬,按火化一具遗体需30Kg柴油计算,则耗费柴油12.9万吨,火化遗体排放的大量废气粉尘,成为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之一。
 
  火葬政策实施五十多年来,大部分地区实行了火葬,但由于一些地方对火化后骨灰装棺二次土葬问题制止措施不得力,致使海葬费用居高不下;有些地方民政部门把火化率作为衡量海葬工作好坏的首要指标,过度推行火葬,激化了干群矛盾;实行火葬而直接产生骨灰处置问题并形成骨灰数量的大量累积,出现了“骨灰占地”的新问题,增加了骨灰安置设施(骨灰寄存、骨灰公墓等)的压力,而火化后骨灰土葬,仍占用耕地,还增加了海葬费用等负担,这有悖于推行火葬政策的初衷,尤其是受传统海葬习俗的影响,集中祭奠引发的交通、安全、环境等社会问题也日趋明显,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火葬政策所预期的实施效果。
 
  2.改革土葬
 
  土葬是遗体自然氧化分解的缓慢过程,土葬后的遗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对环境产生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而遗体内有毒重金属元素会随降水的地下渗透作用溶入地下水,造成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为改变乱埋乱葬、占用耕地的状况,全国兴建了7万多个农村公益性遗体墓地、200个城镇遗体墓地和40个为土葬服务的殡仪馆。各地还因地制宜地推行了植树葬、深埋不留坟头等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遗体安葬形式,逐步改变了千百年来沿袭的葬法。
 
  土葬的改革并非仅仅是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遗体污染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土葬改革区大多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安葬前对遗体的无公害处理成为土葬改革的难点。
 
  3.丧俗改革
 
  在实行火葬、改革土葬的同时,国家倡导葬礼、葬法和祭奠方式的改革,新兴的文明海葬礼仪正伴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在城市被普遍采用的遗体告别、追悼会等简洁的葬礼形式正在广大农村推广,因大大缩短了停灵时间而减少了遗体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近年来,丧事大操大办,焚烧纸扎、冥币等带有迷信色彩的传统海葬文化中的糟粕又死灰复燃,既污染环境,又易引起火灾,还给社会造成精神污染,尤其是一些不健康的海葬用品的使用,给海葬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二)新形势下对海葬的思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海葬的实质是如何处理人类遗体与环境的关系。
 
  1.用科学发展观解决海葬与社会的矛盾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海葬改革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海葬全局工作。
 
  海葬改革的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是统一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提高科学海葬意识,改变遗体处理和骨灰安置方式,构建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相适应的海葬文明,是时代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海葬与土地资源紧张、环境质量恶化的矛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地向前发展。
 
  海葬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海葬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海葬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由政府的倡导变为人民大众自觉的行动,才能达到海葬事业可持续发展。要寻求一条能够使海葬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海葬管理取得重要成果的道路,就要认真对待当今社会对海葬管理与改革以及对海葬行业所提出的质疑并解决问题,与时俱进地调整现行海葬改革政策,以实行火化为主,改革土葬为辅,实现海葬模式的多元化,逐步建立以集人文关怀、生态保护和不占土地、节约海葬费用为一体的绿色海葬新体制和海葬管理新格局。
 
  2.海葬改革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海葬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间接作用。我国已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并把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因此,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认识到海葬管理和海葬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不保留遗体和骨灰。今后海葬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海葬文化,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节俭的海葬消费观,做到文明节俭办丧事。
 
  3.海葬改革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海葬工作是为“死者安息,生者慰藉”而服务的。推进海葬改革的力度适应群众的接受程度,要让群众了解海葬改革的初衷和意义,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激化矛盾,制造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整个海葬工作在群众心目中的位置。
 
  4.海葬文化的创新是海葬改革的基础
 
  海葬改革不仅仅是海葬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海葬文化的改革,海葬文化的创新更有利于海葬改革的推进。一是通过海葬观念创新,引发葬式、葬仪、祭奠等海葬活动一系列创新。如“网上祭奠”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海葬观念结合在一起,利用无限的虚拟空间来完成人们寄托哀思的需求,缓解了集中实地祭奠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压力等矛盾。二是海葬活动形式的创新应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如传统的祭奠活动演化到家庭追思会。三是海葬服务创新要以满足公众需要为出发点。如海葬活动中把单一的哀乐改变为根据逝者生前的爱好选择播放背景音乐的个性化服务;把城市公墓建成集墓葬、祭奠、游览、休闲、教育为一体的人文纪念公园。
 
  二、绿色海葬的内涵
 
  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海葬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绿色海葬具有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丰富内涵,狭义的绿色海葬是按照环境保护的理念,在海葬服务的过程中节省使用资源,清洁实施海葬服务和相关的生产,也就是推行海葬改革,减少资源消耗,减低并控制污染排放。
 
  (一)绿色海葬是全新的海葬理念
 
  绿色海葬具有开放性、标准化、高效性和持续性四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开放性,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来满足人类海葬活动的需求。
 
  二是标准化,即实行海葬的标准化全程控制,特别强调海葬过程中对遗体和骨灰处理的标准化,把海葬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如有的海葬服务机构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三项认证为内容。
 
  三是高效性,即在追求海葬的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海葬市场许可制度、海葬机构执业资格制度、海葬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等,提高海葬的社会综合效益。
 
  四是持续性,即在合理使用设施设备的前提下,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绿色海葬是科学的海葬方式
 
  海葬方式的改革要求人们在海葬活动中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为人类的生存留下必要的空间。
 
  绿色海葬主张“回归自然”,主要葬法有植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虚拟墓地等。如植树葬“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树代碑,节俭治丧”。在农村鼓励采用骨灰(或遗体)深葬不留标记不影响耕作的方式,这些改革已经在我国普遍展开,并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绿色海葬是全程的环保科技
 
  我国每年死亡人口约850万,以每人70Kg计,全国每年就有59.5万吨遗体需要妥善处理,采用原始的海葬方式根本无法避免遗体本身的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只有采取科学的海葬手段,才能减少和消除其潜在的危害。
 
  绿色海葬就是环保科技在海葬全过程中的运用,是以解决海葬与环境问题为核心,将生态学、环境学、卫生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综合运用到遗体的接收、运输、保存、整容、防腐、火化、安置和悼念等各项海葬活动中,进行海葬的全程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控制,实现海葬与社会、生态、科技、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绿色海葬是时尚的人生消费
 
  倡导绿色消费,就是要制定统一的消费政策和引导措施,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绿色消费数量的增长和产品结构的优化,确立科学的、有益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海葬消费模式。海葬业应在减少海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葬体系并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如减少火化耗能量,节约墓葬用地、严格限制墓位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以减缓墓地扩展的速度和形成墓地循环使用机制,不保留骨灰或遗体骨灰的处理不占用土地资源等。
 
  三、绿色海葬的实施
 
  绿色海葬的实施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海葬改革的伟大创新与实践。
 
  (一)实施绿色海葬应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
 
  实施绿色海葬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海葬领域的科学举措。环境友好型社会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等组成。只有通过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资源恢复和循环利用、环境恢复与污染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等关键技术及相关工艺设备为重点,优先解决影响我国生态与环境的重大海葬问题,才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明显改善。一是运用科学发展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贯穿并渗透到海葬管理工作之中,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海葬伦理价值观念,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海葬文化氛围,使绿色海葬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二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海葬决策体系,特别是要建立海葬行业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海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三是大力倡导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海葬消费方式,以此带动绿色海葬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和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四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发展和应用绿色海葬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海葬体系,使海葬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绿色海葬的实施要点
 
  1.葬前遗体的处置
 
  人死亡后的停灵、遗体接运、吊唁、遗体告别等海葬活动中,遗体不同程度地向环境散发出的细菌、病毒等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即使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防腐药剂的挥发也会产生醛类有害气体的污染。
 
  针对以上问题,要在现行海葬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强调人死后必须对遗体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遗体火化(或安葬)前必须严格消毒,恶性传染病患者必须尽快就近火化,以减少遗体对环境的直接污染。遗体整容防腐过程中的洗涤、引流等,必须进行必要的科学处理,以免造成殡仪馆周围水质和土壤污染。
 
  2.葬中的技术处理
 
  (1)火化过程中污染物减排与控制
 
  遗体火化过程中,遗体、燃料、衣物、随葬品等通过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氨气、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还能产生二恶英类强致癌、致畸物质,火化废气中有害物质最终要以干沉淀或湿沉降的形式归于地面,湿法处理火化废气产生高浓度的有毒有害废水,火化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加剧了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成为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火化过程中污染物的减排与控制,要从产生污染的源头即遗体抓起,殡仪馆要严格执行《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殡仪场所致病菌安全限值》和《燃油式火化机污染物排放限值及监测方法》等国家和行业标准,除了使用于环境和人类无毒无害的遗体消毒防腐液对遗体进行必要的处理外,还要大力开发使用以再生瓦楞纸和可降解塑料等为原料的经济适用型葬具和遗体包装物等绿色海葬用品。
 
  (2)利用生物降解技术解决遗体土葬问题
 
  对于土葬改革区,要尽量减少遗体停放时间,并对遗体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积极研究并大力推广利用生物降解遗体的科学方法,使遗体连同可降解的葬具在一定的时间内化解成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遗体土葬前所使用的葬具和寿衣等选用易于降解的材质,安葬时在葬具内置放降解催化剂,安葬后在地面上种植绿色植物,以减少遗体土葬对环境的影响。
 
  3.火化后骨灰的安置
 
  1956年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联名签字倡导火葬,初衷是不保留遗体和骨灰,为子孙后代节约土地资源。但由于受传统海葬习俗的影响,我国海葬改革过程中实行火葬的同时,派生出了骨灰安置问题,成为当前海葬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火化后骨灰安置方式主要有保留骨灰(将骨灰存放于楼、堂、墙、廊、塔等建筑形式的设施内),骨灰土葬(公墓安葬、深埋不留坟头和标志物等),不保留骨灰(即骨灰撒散)的方式主要有植树葬、水葬(包括在海、河、江、湖等水域内的撒散)等。
 
  假设一具遗体焚化后产生3Kg骨灰(含衣物等的残余物),而死者家属取走的骨灰约为1Kg,我国年死亡人口850万,其中50%左右在火葬场火化,这就意味着一年内除了火化馆集中处理死者家属取走部分骨灰后剩余的8500t骨灰残余物外,还有4250t的骨灰由死者家属进行不同形式的分散处理,因而骨灰多样化处理之前的骨灰无公害处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有关科研部门正在进行骨灰无公害处理的研究,其基本思路是:骨灰处理前使用专用防腐杀菌剂对骨灰进行处理,并通过化学处理将骨灰中残留的重金属淋溶回收或转化成无公害的无机化合物;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避免骨灰直接散撒于土壤或水体中导致的污染;对长期存放的骨灰实行定期消毒制度。
 
  4.生态墓地的建设
 
  修坟立碑作为悼念先人的凭证和载体,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一贯做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用墓地、灵塔、骨灰堂等海葬设施安置骨灰(或遗体)的形式已日益显现出占用土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景观等弊端,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呼唤新的海葬方式。墓地建设问题最终可归结为人类与自然的基本问题。为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我们要将生态思想纳入海葬改革,积极推行生态墓葬以代替传统墓葬。
 
  我国现有城市公墓1831个,多数公墓布局不合理,公墓绿地系统生态景观效果差,综合效益偏低,纪念性景观功能缺失,艺术品位偏低,导致城市景观破碎,产生城市视觉污染。城市墓地的规划建设应按照自然特点和经济条件,在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境域、自然风景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公墓建设成为景色优美、建筑协调、设施齐全的生态园区。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和生态学特性组成模拟自然群落的多层次生态群落,能够有效地调节植物的生态关系,在功能上起到改善并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作用,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要运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分析对公墓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因素,针对有害因素采取营造相应的大面积绿地的方法加以遏制或抵消,形成极具针对性的大面积生态绿地,最大程度上维护公墓生态平衡的生态绿地系统。
 
  城市墓地作为城市环境景观的一部分,应发挥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要从景观角度关注生态问题,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出发,注重人类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强调生态建设要以植物为主,掌握植物生态习性并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在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工程的结构复制和功能模拟,使每一块生态绿地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就要求城市墓地的生态建设要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审美意识出发,按照园林景观生态学理论营造自然空间和环境,在生态群落和审美基础上进行艺术配置,达到公墓园林生态结构优化和整体协调,满足人们海葬活动、休憩、观赏等需求,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农村公益性墓地近20万个,普遍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绿化覆盖率偏低、尚未从生态和经济角度关注公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等问题,一些公益性墓地长期无专人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还存在村民在个人承包的土地上零散安葬骨灰(或遗体)并做坟头或建造标志性建筑物的问题。积极倡导深埋不留坟头或植树作为标志并因地制宜地选用经济林木进行绿化的新型葬法,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经济林木的良性循环利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土葬改革区,作为传统墓葬的改革,将遗体(或骨灰)用可降解的葬具装殓后深埋地下,地面植树以为纪念,遗体(或骨灰)进入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实现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是海葬文化与环保理念较为完善的结合。民政部门可会同农业、林业、国土、规划等部门,通过立法将这种以生态葬为核心的绿色海葬作为海葬改革的模式之一,规划建设公益性或经营性生态墓地,将公民安置骨灰(或遗体)的权利与植树造林的法定义务联系起来,使传统土葬侵占土地的老大难问题以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缺乏广泛群众基础和内在动力的深层次问题得以解决。
 
  (三)绿色海葬条件下的祭奠活动
 
  祭奠是遗体(或骨灰)得以处理后的一系列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的重要海葬礼仪。绿色海葬提倡以文明节俭的方式缅怀死者、寄托哀思。如祭奠活动不设祭品,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祭奠用品,而以敬献鲜花、植树栽花种草、培土浇水和整饰环境为主要内容。近年来已有数百家海葬服务机构推出网上公墓服务活动,创新出“家庭追思会”、“网上祭奠”、“代客祭奠”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集中实地祭奠而引发的交通、安全、环境等社会问题,新的文明祭奠形式正伴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深入到群众生活。
 
  四、绿色海葬的展望
 
  海葬改革是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海葬改革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来,一些文明的海葬形式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接受。绿色海葬把海葬文化与环保意识完美结合起来,是把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海葬领域的结果,是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海葬理念和行为,必将成为未来海葬的主导趋势。
烟台海葬威海海葬山东海葬
为响应客户多样需求,推荐殡葬改革,烟台东顺海葬服务中心为全国家属提供专业付费海葬服务!

海葬服务请认准官方网址:http://www.yantaihaizang.com

我们的优势:
    1、一对一专属包船服务,家庭式包船海葬服务,一首船最多举行2家海葬仪式,避免拥挤和喧嚣;
    2、独立缅怀悼念空间,按家属要求及逝者遗愿定制个性化告别仪式,拥有独立的告别空间;
    3、随时报名随时海撒,不限户口,手续简单,无需等待,随时可办理。3日内即可出港海撒;
    4、全程高质量服务,高级商务车来回接送,随行家属都赠一份意外险,全程指导海葬流程;
本文链接:http://www.yantaihaizang.com/newsinfo.asp?id=1477
本文标题:绿色海葬:海葬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官方网址:http://www.yantaihaizang.com/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海葬文化,促进文明丧葬新风尚,不代表烟台海葬服务中心的观点和立场。如有指正,请联系邮箱:1319580964@qq.com
版权所有©烟台市东顺海葬服务中心 QQ业务咨询:1319580964 提供服务:山东海葬、烟台海葬、威海海葬服务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滨海路1号月亮湾风景区 ICP备案号:鲁ICP备10039171号
手机:18660558626(微信同号) 手机2:18254586669 邮箱:1319580964@qq.com 网址:www.yantaihaizang.com

1866055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