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烟台5月18日讯(记者 牟玺陆 通讯员 张文)送逝者回归自然,寄深情于大海。5月18日,烟台2015年度海葬公祭仪式在烟台大学东门附近海域举行。此次海葬为烟台市政府牵头举办的首次大规模公益性海葬活动,活动由烟台市文明办和烟台市民政局主办,芝罘区民政局,芝罘区殡仪馆承办,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管区以及东顺海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协办。活动分为18、19日两天举行,全市256个家庭参与本次海葬活动。
军人家属易接受海葬
环保生态葬法值得提倡
5月18日清晨六点半左右,烟台大学东门海滨广场便聚集了许多前来送别亲人的市民。他们在登记处手持海葬证明换取亲人骨灰和花篮,等待公祭仪式的开始。记者在现场发现,不少介绍海葬的逝者生前为军人或其家属。今年56岁的王利与丈夫以及自己的妹妹一起送别父母,她告诉记者,父亲曾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步兵,在经济建设年代为曾是国家开发北大荒的优秀民兵。遵照父亲的遗愿,作为孩子的王利一家听到了烟台市免费海葬的消息便立马报了名。“父亲希望能向党的领袖邓小平、周恩来一样,做到生不到来死不带去,既不给子孙后代增添烦扰,又保护了环境。”王利回忆道。
7时许,公祭仪式正式开始,烟台市民政局副局长周喜讯发表讲话。“骨灰撒海,突破了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一次重大改革,真正实现了‘人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的生命定律。”他表示,今天是政府部门举办的首次骨灰撒海活动,也是烟台殡葬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从今年起烟台市将为具有烟台市户籍的逝者提供免费海葬服务。并同时倡议更多的逝者家属采用生态环保的文明葬法,用先进的理念和做法缅怀逝者,永励后人。随后,仪式工作人员念诵公祭追悼词,全体逝者亲属默哀过后依次排队登船。
以经纬标注殡葬位置
海葬全程简短快捷环保
上午7点20分,海葬首批三艘帆船的市民手捧骨灰纸盒和花篮鲜花依次登船。帆船从烟大东门海域出发,驶向崆峒岛东南海域。十分钟左右船只到达指定海域,市民依次将逝者骨灰放入船侧漏斗内,并抛洒鲜花寄托哀思。海葬仪式简短快捷,从登船至返回海岸,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市民可在撒海期间和下船后向工作人员索要撒海地点的具体经纬度,以便日后祭奠。
据悉,海葬首日上午,共有3艘船只供市民撒海使用,每艘船一次只可承载10个家庭,在起点与指定海域往返4趟。芝罘区殡仪馆工作人员介绍,出于季节和安全因素考虑,海葬定在了5月份。5月14日至16日,市民可将逝者骨灰带至芝罘区殡仪馆,由殡仪馆工作人员为逝者更换可降解纸盒,并由殡仪馆统一保存,领取海葬证书,海葬当日凭证领取。撒海后,骨灰袋和纸盒不允许丢弃入海,而是由工作人员统一处理,避免了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撒海地点用GPS仪记录
生态殡葬模式逐渐被接受
一人死去可能不花任何费用
据统计,自4月1日接受报名的一个月以来,烟台市共有260户家庭报名参加海葬,海葬首日有131个家庭抛洒骨灰入海。逝者从10至96岁年龄不等。“千条江河归大海,以后如果想念父亲,可以随时向大海诉说思念。”今年27岁的牟平区市民孙静告诉记者,家住在靠海很近的地方,家人的思想都十分开放,母亲一直以来致力于献血、捐献血小板等公益项目,她和妹妹耳濡目染,目前已经和医院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想为公益作出贡献。
“市民政局在2014年就把举办公益海葬列入财政计划,为有烟台户口的居民提供免费海葬,每户参加海葬的家属不超过4个人。”市民政局副局长周喜讯说,“以后会根据季节变化、报名情况和市民要求,每年组织两到三次海葬。非烟台户口,有海葬意向的人来烟台海葬工作也将启动,我们为其提供一定服务。希望通过推行海葬为烟台的殡葬工作注入一股新风气,让烟台的殡葬改革再向前推进一步,通过这个方式缓解大家反映的殡葬暴利、‘死不起 埋不起’问题。”
今年,我市民政局下发的《关于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底,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建设1处城市公益性墓地;大力推行树葬、草坪葬、壁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法,到2020年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到2015年底前,实现惠民殡葬服务全覆盖。针对《意见》,周喜讯指出,海葬只是殡葬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烟台将积极监督建设公益性墓地,做到县级市以上的城区建设完成1-2个公益性墓地;同时继续大力贯彻推行免费火化政策,将来一个人去世后可能到从火化到殡葬将全部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