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殡葬改革的目标,在火葬区要全面推行骨灰集中规范安葬,鼓励骨灰格位存放、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到2020年生态安葬比例计划达到50%以上。经过多年宣传推广,以海葬为代表的生态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并接受。
殡葬改革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有效推行殡葬改革,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一、我国少数民族落后的殡葬观点,这与他们的文化有关,在五行学说中,火是万物之母,经过火的淬炼之后,万物都会复归本源,人秉承父精母血来到世间,一点灵光值千金,死后百日内,灵光方能找到皈依处,人的躯体才真正无用,不到百日火化,灵光随之寂灭,这对于亡者是不利,正是在这种“转世投胎”的迷信思想影响下,少数民族和部分农民不愿火葬。
二、中国人视厚葬老人为尽孝之道,有些地方,以葬礼的隆重程度,作为衡量孝子的标准,不厚葬老人,被视为不孝子孙。另一层面,厚葬老人是攀比之风的产物。有些子女在老生前不好好照顾,等老人去世后,反倒大搞排场,以显示自己的孝顺,这种怪现象,怪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殡葬改革发展。
应该说,无论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文明发展,我国殡葬改革都有很大的必要性:
1.从社会风气来讲,破除旧俗和封建迷信,简化丧事,减轻老百姓负担。
2.从生态环境来讲,统一公墓安置,减少祭拜引起的山火,加强管理,保护山林,起到一定的作用。
3.从人类持续发展方面来讲,节约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渐入人心,威海海葬:http://www.yantaihaizang.com/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大中城市火化率多在90%以上。2018年,全国共火化遗体498.6万具,全年可为国家节约木材700多万立方米,节约土地6万余亩。
经过多年的推行,各地节地生态安葬有了较大进展。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已建成全市首个生态示范墓园,生态墓园绿化覆盖率达90%左右,能够提供自然葬、水景葬、自然石葬等多种生态葬法;辽宁、江苏、湖北等地支持乡镇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引导骨灰由“入土”向“入室”“上墙”转变,公墓发展日趋生态化、艺术化、园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