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殡仪馆数量1760家,公墓1420家
殡葬公共服务是一项基本民生服务。近年来,殡葬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全国殡仪馆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23家增至1760家,公墓由24家增至1420家。各地民政部门推行价格公开公示制度,积极开展网上服务、预约服务、引导服务、上门服务等特色便民服务,努力满足个性化治丧需求。
从2009年开始,民政部逐步推行以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政策,惠民殡葬政策基本覆盖低收入群众,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加快推进。同时不断加大殡葬服务供给,适应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殡葬服务需求。
“这些做法丰富了基本殡葬服务供给形式。”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殡葬工作立法进程,尽快推动完成《殡葬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研究制定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和老百姓期待的深化殡葬改革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殡葬服务市场,持续推进殡葬移风易俗,真正解决殡葬方面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
殡葬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与殡葬改革的发展相适应,各地陆续建立了殡葬事业单位。截至目前,全国80%的市和40%的县建立了殡仪馆(共一千二百二十六个),有职工两万余人。这是一个新兴的特殊服务行业。近几年,大多数单位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面貌大为改观。威海海葬:http://www.yantaihaizang.com/
据群众需要增添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实行规范化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有些单位进行了馆容馆貌建设,绿化美化了环境,改变了脏乱差状况,不仅提高了社会效益,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
如今,在北京、长沙等地,各殡葬服务单位实施零元骨灰撒海或免费基本服务、百元骨灰盒、千元殡仪服务和万元骨灰安置的“零百千万”工程;在重庆、甘肃、宁夏等地,明确要求经营性公墓开辟一定比例的公益墓区,免费或低价提供给困难群众。
据统计,1987年有五百六十一个单位(占现有单位总数的46%)达到经费自给,经济效益比
1981年增长四倍,初步改变了殡葬单位长期依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状况。与此同时,开展了殡葬技术设备的科研生产和职工技术培训。现在我国自己研制的火化炉、殡仪车已在各地推广应用,从而把殡葬服务逐步放在现代化的基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