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事特办,上门服务暖人心
近日,青岛市殡葬管理所海葬办公室接到市民王女士来电,据王女士介绍,自己73岁,腿脚非常不便,在房间活动都很受限。相依为命的老伴儿也已经75岁,视力也不好,行动也不便,两人出门非比较困难。两位老人一双儿女早已过世,年龄也越来越大,身边没有亲戚,逢年过节无法为去世的两位老人和儿子、女儿祭扫,打算将四位亲人的骨灰进行海葬。想求助海葬办帮助为其亲人进行海葬,并诉说了自己的想法:一是四位亲人一直在青岛海边生活,喜欢大海,让亲人魂归大海也是了确一个心愿,二是海葬既节约土地,又绿色环保,也算自己为社会和子孙后人们做一点贡献,三是两位老人打算百年之后也将自己的骨灰进行撒海海葬。
殡葬管理所了解清楚老人的想法和需求后,决定特事特办。专门派出三名业务骨干,于7月17日下午来到老人家里,为其办理了海葬手续和委托撒海手续。并承诺,殡管所以后每年组织海上公祭时,都会免费为其亲人进行鲜花祭扫。也会把为其亲人骨灰撒海的照片、以及每年祭扫的照片发给老人,让其放心。并且,还计划组织团员青年定期到老人家里为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
老龄化社会程度加深,特事不能再特,上门服务必须常态化开展
据悉,截止到2016年末,青岛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89.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20.60%,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16.70%)3.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1.4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3.19%。殡管所党总支对王女士的情况仔细研究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深,因子女不在身边或其他原因,像王女士夫妇这样老人不再是个案,而是一个较大群体。殡葬服务者应该响应社会和百姓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因此决定将海葬上门服务和代撒、代祭作为一项常态化服务。下一步将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和权益特点,制定详细的上门服务规范和程序,为老年人做好服务。
青岛海葬,服务升级永远在路上
青岛海葬开始于1991年,截止到目前共撒海骨灰1.4万余具。海葬活动开展28年来,持续创新和升级服务。
2016年下半年,殡葬管理所党总支针对海葬服务开展过程遇到的问题矛盾,决定对持续了26年的海葬模式进行彻底改革——改大规模、单批次、集中化海葬为小规模、多批次、常态化海葬;改形式单一的集体海葬形式为高、中、低档集体海葬和高、中、低档个性化海葬,并可按家属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的不同海葬形式,满足不同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挂牌成立海葬工作办公室,打造和成立专门服务团队,从礼仪、形式上进行精心设计和精细化服务。服务模式改变升级两年来,服务影响力持续扩大,辐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几乎所有省市,覆盖人群既有普通百姓,也有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青岛当过兵的海军官兵,还有参加边疆建设的老同志及海外友人。在与济南、淄博等地民政部门开展合作的基础上,又相继与潍坊、日照等地开展了新的海葬合作。
2017年10月,为解决海葬重“葬”轻“祭”的问题,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开展了以“让大海带去我们的思念”为主题的首次海上绿色公祭活动,为海葬逝者举行的海上绿色祭扫成为常态,开启了青岛海葬“葬”与“祭”并重的新篇章。
2018年起,青岛海葬又从精细化、亲情化、人性化、便民化上着手,关注百姓细致需求、关注服务细节,针对百姓需求,着力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