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电厂的陈女士计划清明节期间带母亲的骨灰到烟台举行海葬,昨天特意打来电话到本报询问海葬事宜。
41岁的陈女士说,她 母亲是烟台人,生前一直有回烟台的愿望,遗嘱中写明“身后回归大海”。她想在清明节假期,一家人来烟帮母亲圆梦,让母亲的灵魂融入家乡大海宽阔的胸怀,让家人的思念与大海天地长存。记者多方查询,但没找到一家专业办理海葬的机构。为此记者找到民政部门。
烟台市民政局有关人士表示,海葬是绿色殡葬,环保、节地,是今后骨灰处理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于海葬,政府部门非常支持并大力倡导。他们也接到过海葬的询问电话,但目前烟台还没有一家专业的海葬机构,也缺少这类组织或协会,可以说是个空白。
“周恩来总理逝世后,骨灰撒海,开辟了我国海葬先河。随着殡葬改革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从土葬到火葬,从留骨灰到无骨灰,无不体现着绿色殡葬的发展方向。海葬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正逐渐为市民所接受,但从咨询电话看,目前对海葬感兴趣的外地人较多,本地人倒挺少。”民政局人士分析说,一是烟台海上养殖区域较广;二是与本地的丧葬习俗有关,仍存在买墓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状。另外,没有专业的海葬机构,有海葬愿望的市民找不到愿意载骨灰出海的船。
有人提出骨灰入海没有凭吊的地方,无法睹物思人。民政局人士说,目前在外地,有专业机构为满足海葬亲属的愿望,选择一个或几个风平浪静的月份,组织祭扫,满足海葬后祭奠和追思亲人的愿望。据了解,海葬并非是沿海居民的专利,目前不少内陆城市设立了专业的海葬机构,市场化运作,通过业务代理的形式,帮助有海葬愿望的居民完成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