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老人去世的时候已经93岁。她留下遗嘱:自己的骨灰寄存一年,然后和老伴的骨灰一同撒入大海。今年4月22日,刘晓燕的儿子马新东将参加烟台市有关部门组织的一次集体海葬活动,完成母亲的遗愿。
统计显示,至今年3月底,烟台已经举办了102次海葬,共有1.3万余人的骨灰撒海。不留骨灰,不占墓地,他们选择的是魂归大海。 魂归大海,怀念永在
家住烟台静安区的马新东说:“母亲之所以选择海葬,很大程度上是为子女着想。”他告诉小王,父亲在20年前就过世了,落葬在无锡。每年清明节,母亲总要和子女一同赶火车到无锡去扫墓。路上来回奔波一天,挤在扫墓大军的人潮中,老人每次都感到疲惫。
刘晓燕多次对子女们说:“跑来跑去很麻烦,实在没有什么意思。悼念有多种方式,把纪念留在心里。”马新东说,母亲看得很开,她从电视节目里知道烟台有了海葬,就说:“撒在海水里干干净净的,挺好的。”
在烟台,骨灰撒海的地点位于夹河入海口,这是经过严密论证、精确测量后确定的。烟台东顺海葬服务部经理马文涛介绍,骨灰撒入大海后,不会漂向其他海域,而是下沉至浅层海底,被夹河入海口的松软泥土永远覆盖。
从“节地”到“无地”
烟台开展海葬已有16年,“魂归大海”的人也越来越多。
专家分析,祖先崇拜的思想正逐渐淡化,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观念更加务实,他们希望活着的时候能过得轻松愉快,死后也不愿意麻烦活着的亲人。
另一方面,公墓用地紧张已成为大众的共识,人们也正越来越意识到环保的意义。刘晓燕生前曾对儿女说,现在烟台土地紧张,市区买公墓难,公墓将来也可能会搬家,骨灰撒海,“不占地,不搬家”。
多年来研究殡葬的烟台理工大学教授张别和介绍,近年来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每年约有7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变为公墓及坟常烟台等城市的一些公墓如今已经“满员”,大多数公墓都将面临“无地可葬”的困境。公墓侵蚀土地,白色的墓碑也是对景观的破坏。
烟台东顺海葬服务部经理马文涛说,按照单穴不大于1.5平方米计算,烟台1.37万海葬者,就为国家节省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张别和说,50多年前我国开始实行火葬,这是殡葬改革的一大进步。这一改革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土地。但这种葬式还是保留了骨灰,并占用不少土地,“海葬代表的乃是‘无地’的葬式,应该是将来殡葬改革的一个趋势”。
保留人生文化比保留骨灰更重要
马新东说,母亲生前曾告诉子女:“我走后,你们要是想我了,就到烟台海上撒一枝花,就足够了。”
没有骨灰,没有墓地,如何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如今,总投资100多万元,占地1600平方米的“烟台市骨灰海葬纪念苑”已在烟台莱山区滨海古园内落成。7000余位海葬者的名字镌刻在石碑上。清明、冬至,人们可来此祭扫。滨海古园的经理赵晓虎介绍,今年从3月24日至4月1日,前来纪念碑祭奠的人数近5000人。
“虽然不留骨灰,但人们依然可以保留逝者的人生文化。”在张别和看来,保留人生精神和文化远比保留骨灰更有意义。他强调,使用录像、书籍、照片等物质手段,都可以很好地纪念逝者。而许多怀念,可以长久地保存在内心深处。
|